用户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买卖比特币、以太币和泰达币等币种。币安交易平台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。
在虚拟货币交易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,U 钱包这类涉及虚拟货币存储与交易的工具,其合规性备受关注。要判断 U 钱包是否属于国家打击范围,需深入剖析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 U 钱包的实际运作模式。
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为虚拟货币交易相关活动定下了基调。文件明确指出,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,如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、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,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一律严格禁止,坚决依法取缔。若开展相关非法金融活动构成犯罪,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。
从 U 钱包的功能来看,如果其涉及虚拟货币的存储、交易以及与法定货币的兑换等操作,大概率属于国家打击范围。在实际案例中,部分犯罪分子利用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与便捷性,通过类似 U 钱包的工具进行洗钱、非法集资、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。比如襄州警方曾打掉一个洗钱团伙,该团伙成员通过线下联系 USDT “币商”,用收到的 “黑钱” 购买 U 币,再将 U 币回转到境外电诈团伙的 U 币账号中,以获取 “跑腿儿” 报酬。这种利用虚拟货币为电信诈骗团伙洗钱的行为,正是国家严厉打击的对象,而其中涉及的用于存储和转移 U 币的工具,自然也在监管视野之内 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使用 U 钱包进行虚拟货币交易也存在诸多风险。即便 U 钱包本身不直接参与违法活动,但由于虚拟货币市场交易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,投资者极易遭受财产损失。例如,当投资者在 U 钱包中存储或交易虚拟货币时,若遭遇黑客攻击,钱包内的虚拟货币可能被盗取,而此类损失难以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有效追回。并且,由于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一旦发生交易纠纷,投资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。比如投资者向 U 商转了人民币购买 U 币,结果对方未交付 U 币并将其拉黑,投资者向法院起诉,根据相关规定,此类违背公序良俗的虚拟货币交易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投资者的诉求大概率会被驳回 。
综合来看,若 U 钱包涉及虚拟货币相关的非法金融业务活动,无疑属于国家打击范围。即便其功能相对单一,仅用于存储虚拟货币,鉴于虚拟货币交易整体的高风险性与违法性,使用 U 钱包也面临诸多风险,无论是从维护金融秩序,还是保障个人财产安全角度,都应谨慎对待,远离相关虚拟货币交易活动 。
币安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团队的目标、决策和行动,让团队间的协作跨越国籍、文化与背景,最终实现币安团队的共同愿景。